首页汽车问题正文

以色列狮式战斗机

友驾用车百科 2024-05-23 23:22:20 23

推荐回答:

以色列曾有一颗狮心狮式战斗机计划:1987年8月30日,以色列内阁举行了一次特别表决。表决的议题是究竟是继续还是终止正在进行的“狮”式战斗机计划。经过表决,内阁

以色列曾有一颗狮心狮式战斗机计划

1987年8月30日,以色列内阁举行了一次特别表决。

表决的议题是究竟是继续还是终止正在进行的“狮”式战斗机计划。

经过表决,内阁最终以12票反对11票赞成决定取消“狮”式战斗机计划。

也就是这微弱的一票之差终结了以色列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武器发展项目。

如今“狮”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于当年这一研制计划的意义,以及取消该项目所产生的一连串后果,时隔三十多年后,你仍然可以从以色列的战略环境中察觉到些许痕迹。

“狮”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67年的“六日战争”。

那次战争爆发前、进行中以及结束后,以色列军备的传统欧洲提供国都选择中止向以色列出售武器装备——那个时候美国和以色列之间还没有如此特殊的关系。

当时,来自法国的“幻影”战斗机和萨尔3导弹艇,以及通过秘密协定来自英国的“酋长”主战坦克,全都中断。

正是这些苦涩的经历促使以色列领导层把自行研发武器装备作为重点问题。

这一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以色列可以确保未来战时武器装备及备件供应不至中断,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以色列军队对武器装备独特的需求。

六日战争期间以色列空军使用的法制幻影III战斗机

六日战争中的以色列英制百夫长主战坦克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以色列先后发起了“蜻蜓”(Shafrir)、“怪蛇”空空导弹、梅卡瓦主战坦克以及加伯列反舰导弹等研发工程,此外还有 “鹰”(Nesher)和后来的“幼狮”(Kfir)系列战斗机。

虽然美国最终成为以色列的支持者和主要武器提供者,但后来美制武器装备的断供却让以色列更加意识到本国武器制造能力的巨大价值。

一个明显实例发生在1975年,当时美国中止向以色列交付喷气式战斗机,以此在西奈半岛西部撤军问题上向其施压。

以色列也发现,来自外国的军事装备总是会以本国政治问题上做出某种让步为代价。

以色列认为本国现有的武器装备制造能力无法让以色列摆脱未来武器禁运的阴影。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始开发一种新型国产战斗轰炸机,用以取代更早的“幼狮”。

这一工作在1980年2月发生了蜕变,转为开发“狮”式先进战斗机。

哥伦比亚空军使用的以色列“幼狮”战斗机,该机使用美制J79发动机。

“狮”式战斗机在当时具备不错的先进性和环境符合性。

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的战斗机制造能力随着1967年武器禁运的开始和延续得到了很大发展;

而这一轮禁运也给以色列军事和政治领导层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伤疤。

但是“狮”式战斗机计划背后,原本还有更重要和更深邃的伏笔。

从60年代后期开始,以色列的军事工业就开始同时承担两种使命。

一方面它需要为以色列军队提供进口武器的国产替代品;

另一方面它还需要满足以色列军队独特的需求。

虽然大部分时候以色列军事工业的替代品都和进口货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但以色列独特的战略地位意味着以色列的决策者们其实有自己独特的需求。

这种独特的需求直到今天仍然萦绕在以色列军事和政治决策层心头。

历史上只要可能,以色列国防军经常改造外国武器系统,使其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

利用那些国外已有的生产线,无论是飞机、战舰还是潜艇,总比自己开发全新的武器平台更为廉价。

只有在无法利用已有平台进行改造的时候,以色列才会考虑自己研发生产。

60年代,以色列曾与法国达索接洽(达索“幻影”III当时是以色列空军主力战机),要求后者为其制造一批定制款空对地攻击机“幻影”V。

该机的武器挂点从3个增加到7个,载弹量从2000磅(910公斤)提升到9260磅(4200公斤),燃油携带量也增加了110加仑(420升)。

后来战争爆发,法国禁止交付这些战斗机给以色列,以色列秘密提出一项方案,购买“幻影”使用的“阿塔尔”喷气发动机设计图,进而在国内以“鹰”的新名字生产“幻影”V及其发动机。

这些制造经历后来成为了“幼狮”计划的基础,它进一步增加了“幻影”的航程和载弹量。

与此类似,在“狮”式计划开始前,以色列政府仍然认为改造美制F-16战斗机将是满足八九十年代以色列战斗轰炸机需求的一个好办法。

1977年,以色列政府计划获准在本国组装200架F-16。

一旦F-16在以色列生产,以色列就可能改进这种飞机,以满足本国攻击/战斗机需求/当时,F-16已经在欧洲开始合作生产,因此以色列的计划并非没有先例可循。

更有甚者,F-16后来还在韩国和土耳其进行生产,而日本更是制造了一种F-16的变型机F-2。

然而以色列的算盘还是落了空,以色列两次向美国提出本地制造F-16的方案均遭拒绝——一次是1977年,另一次是1980年。

也就是在这之后,以色列政府才下定决心,开始“狮”计划。

“狮”从一开始就不只是F-16的替代品,而是F-16的改造品,其目的是满足以色列的军事需要。

在以色列军事领导层看来,以色列国防安全现实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色列没有战略纵深,无论是在疆土还是在人力资源上都是如此。

这一苦涩的现状要求以色列在军事原则上必须奉行进攻战术:尽可能快地把战争推进到敌方一侧,远离以色列人口中心。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把战斗机视为空对空主要工具时,以色列却相当重视飞机的航程和载弹能力。

当时美国空军仍然如同宗教一样信仰“不会浪费一磅重量在空对地上”的格言,以色列工程师们却在竭力不断提升“幻影”演化而来的“鹰”和后来的“幼狮”的空对地能力。

以色列在人口上缺少“战略纵深”的事实,决定了以色列对于人员伤亡极度敏感。

以色列政府对于士兵的生命给予高度重视,经过训练的士兵,特别是飞行员,是无法迅速补充的宝贵资源。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采用了独特的动力舱前置设计,最大限度保护乘员。

这样的人口和兵员现实深刻影响了以色列的装备发展思路。

20世纪70年代,在其他国家都在努力提高新型主战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时,以色列正在研制的“梅卡瓦”主战坦克却把乘员防护性放在了突出地位。

当时大部分主战坦克都把乘员舱置于发动机舱前方,以便获得更好的视野和战场机动性。

但“梅卡瓦”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动力舱放在乘员舱前面。

一旦坦克的正面装甲被击穿,首先牺牲动力舱,以此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

这种坦克设计思想一直延续下来,以色列在后续坦克上不断改进装甲防护,后来的“梅卡瓦”Mk IV型上甚至采用了导弹防御系统。

“狮”式战斗机研发中以色列同样秉承了类似思路。

尽管“狮”的空重比F-16更轻,但是其安装的电子设备却比F-16A重80%。

增加的电子设备重量,大部分是以色列开发的先进电子对抗(ECM)系统,其目的是保护战斗机不受敌方地对空导弹的攻击。

以色列研制团队素来在电子战领域业务精湛,自从70年代初美国提供的ECM系统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表现不佳,给以军造成不小损失之后,以色列工程技术人员就在这一领域下了大气力。

F-16这样的战机如果想拥有电子对抗能力,通常需要加挂电子战吊舱。

而“狮”却把整个ECM系统内置,解放出翼下挂点用于携带武器弹药。

与美制F-16不同,以色列希望“狮”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深入敌方领土,其在对地攻击任务模式下无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可达1150海里(2130公里),比F-16C Block 40大50%。

这一部分增加的航程,让以色列“狮”不仅可以攻击巴格达郊外的核反应堆,还能攻击伊朗境内的各种目标。

“狮”是针对以色列独特的安全环境而专门开发的,体现了以色列独特的优先逻辑。

这一项目的取消让以色列在防务合作上的地位和话语权都发生了变化,其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狮”采用了先进的一体化整合电子对抗系统,着重提高战斗机生存力。

作为进口装备断供的保障,“狮”并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该机近40%的零部件都是来自美国。

从发动机到复合材料机翼,再到电传飞控计算机,到气动控制面作动机构,全部是美国供应商提供。

这种研发举措让“狮”可以利用美国军事工业的现成资源,降低研发成本。

在可能的情况下,“狮”都是用了成熟货架技术和系统,而不是重新研发。

与那些“狮”项目反对者所持观点不同,“狮”的研发费用相对于研制目标的高性能并不算高昂。

美国当时出具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整个“狮”研发计划(包括设计、原型机制造和飞行试验)总计不会超过19亿美元(1985年币值)。

同样按1985年币值测算,美国海军F/A-18的研发花费了33.8亿美元,而日本F-2战斗机耗资也达23.1亿美元。

相比之下,“狮”的研制费用算是比较实惠的,研制团队通过采用成熟货架产品和技术成功地控制了研制费用,他们把全新研发工作都用于那些能够提升战术优势的技术和装备上。

可以这么说,钱的确被用在了刀刃上。

“狮”计划的痛点并不在该机的能力方面,甚至也不在于它的研制费用上,而是在于相对于生产数量相对高昂的单机交付价格。

像“狮”战斗机这样的复杂武器系统,其单价相对于产量相当敏感。

1980年时,以色列空军计划采购300架“狮”,按照美国评估报告,这种情况下“狮”的交付价格大约为1780万美元(1985年币值)。

这一价格与装备电子对抗系统的F-16C单价(1690万美元)相比似乎不占优势,但是“狮”凭借并不算大的价格差,在航程、载弹量和生存能力都占有了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色列国防预算的连续削减中,战斗机采购数量也被大幅裁减。

如果“狮”的采购数量缩水到150架,其交付价格将上涨55%。

在1987年8月内阁就此项目命运的专门讨论中,反对者们可能按照更小的采购数量(如80架)来测算交付单价,这样就能让“狮”项目看起来更缺乏吸引力。

以色列高层曾经对“狮”计划给与了高度关注与支持,但一切都随着1987年那次投票彻底反转。

如果要让“狮”项目维持必要的生命力,该项目的支持者们本应设法提高该机的产量,使其至少接近300架原定目标。

这一数字水平看来很难实现,“狮”大量出口几乎不存在可能,但是有一个国家却可能成为“狮”的用户——美国。

“狮”接近一半的工作量都是美国制造商完成的,这也是何以以色列提出利用美国现有军援支持“狮”计划的请求在1983年11月得到里根总统首肯,并随后得到美国国会批准的重要原因。

一些美国航空航天企业直接参与了“狮”计划。

位于长岛的格鲁曼公司(开发过F-14和A-6海军飞机,负责“狮”的复合材料垂尾和机翼的设计制造)甚至同以色列签署协议,获得在美国同步建立一条总装线的独家授权,准备向美国空军供货。

当时美国空军正寻求研发一种轻型攻击机——“狮”非常胜任这一角色。

“狮”计划被砍掉后,美国空军最终采购了271架F-16CJ Block 50/52战斗机用于执行SEAD任务(敌方防空压制)或“野鼬鼠”空地电子战任务。

美国空军要求这些飞机在1991年到2001年间交付,恰好是“狮”原计划投产的时间。

应该说,曾经有一个美好的机会摆在以色列面前,那就是向美国推销“狮”,使其生产量扩大,交付价格接近原计划水平。

但是这一机会随着1987年8月那次投票表决的结果,被永远地丢掉了。

“狮”曾经是以色列航空工业难得的发展良机——尽管困难重重,但再坚持一下可能就有曙光。

“狮”项目取消让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立即遭受重创,公司解聘了超过4000名雇员,其中包括超过1500名工程师。

这一数字听起来不算大,但是如果把裁员规模与人口相比,这一比例放在美国,就相当于有220000名航空工业雇员失业。

这些富有经验的雇员的流失,伴随着以色列防务预算的持续削减,在此后多年一直折磨着以色列航空工业。

IAI在1987年雇员总数为22000,1994年时已经不到14000人。

2013年IAI的雇员才刚刚超过16000人。

直到今天,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航空工业尚未完全复苏。

“狮”项目终结造成了长久的影响。

以色列不仅失去了国产战斗机的制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提供满足以色列独特需要的装备的能力。

以色列空军一直在努力找到一种能够满足后30年需求的未来战斗轰炸机。

如今以色列是第一个接收美制F-35战斗机的外国用户,也是世界上首个在敌对空域使用F-35执行作战任务的国家。

以色列已经接收了首批12架F-35(订购总数50架)。

尽管一切看起来都不错,但是以色列国防军还是准备另外增购20–25架非隐身的F-15I,以弥补F-35载弹量和航程的不足。

近几年,以色列一直希望找到拓展F-35航程的办法,以便应对可能与伊朗发生的军事斗争。

以色列现有的F-15I的不加油作战半径正是以色列所需要的,而“狮”式战斗机也拥有类似的性能。

以色列空军F-35战斗机。以色列认为该机航程和载弹量不足。

有消息说,以色列曾打算为F-35安装一体化保形油箱,但是遭到美国方面的反对。

为F-35加装保形油箱需要在机身增设安装点和管路,如果不想影响飞机的隐身性能,就需要对设计进行重大变更。

更有甚者,美国还拒绝以色列在F-35上整合安装本国的电子设备。

过去以色列空军对引进的美制F-15和F-16战斗机都进行过大量改进,安装了以色列国产的任务计算机、传感器和导航系统。

在F-35项目中,只有弹舱中允许加挂独立的电子战和通信系统。

作为F-35的开发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任何主动性。

在可预见的未来,F-35是以色列唯一的先进战斗机。

侧重空优的F-22隐身战斗机从未批准出口,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其他国家都没有获准购买该机。

面对F-35,以色列只能选择购买或是不买,没有其他选项。

以色列打算为F-35采用类似F-16那样的保形油箱,但遭到美方拒绝。

以色列空军真正需要的既不是F-35也不是F-15I,而是一种兼具F-35的低可探测性和F-15I的航程和载荷能力的新式战机。

不幸的是,目前并没有这样的飞机可供以色列选择。

开发战斗机这样的复杂武器系统需要完善的设计技术和工程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是1987年IAI丢掉的财富。

重建这样的技能和经验需要国家层面的强有力支持。

30多年前力主取消“狮”项目的以色列政治家和战略家们,没有预见到拥有这样一种设计替代方案——即便是从未投产的替代方案的真正价值。

但是其它一些国家的决策者显然拥有这种预见性。

例如,90年代英国政府发起了一项全尺寸隐身战斗机计划,代号“复制品”。

这项计划不仅为了展示英国工业在必要时有能力制造国产隐身战斗机,更是为了确保英国在放弃自己的隐身战斗机方案转而成为美国F-35计划合作方时,仍有实力保有独立的技术能力。

迄今为止,英国是唯一一个被授权自行修理F-35隐身涂层等技术系统的海外用户。

而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都被要求只能将损坏部件送回美国修理或更换。

日本的“心神”也许不会量产,但它给了日本更好的未来机遇。

日本近来一直在进行国产缩小版隐身战斗机原型机X-2“心神”的飞行测试,这架验证机于2016年4月首飞,其发起背景应该与英国“复制品”类似。

2019年7月,美国向日本提供了一个独特机会,与洛马联合研制一种F-22/F-35的混合体,该机采用F-22的衍生机体和F-35的先进电子系统。

但是这一合作机会是有条件的,即日本取消X-2验证机的后续研发计划。

以英国和日本的经历来看,拥有全部或部分先进战斗机研发能力让他们在参与多国合作战斗机项目时具备了独特影响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这种影响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狮”计划的取消让以色列航空工业丧失了争取更好未来的机会。

“狮”的故事相当复杂。

这个故事中,许多人勤奋工作让它成为一项技术杰作,“狮”是更具生存力的平台,作战半径远远超出其小巧的形体所表征的水平。

“狮”是回应以色列独特战略挑战的独特装备。

这个故事中,另一些人也颇为努力地致力于该项目的消亡。

这些人和飞机的故事,足以写满整整一本书。

但是无论取消该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这一决策所形成的影响及其后续涟漪,却是以色列政府和工业界所必须面对的。

昔日参加“狮”计划的人员们对这一计划的取消大多深表遗憾。


拓展:大卫之鹰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研发始末

  1973年的中东战争打破了以色列军队不败神话:情报预警系统失灵,地面防御系统遭到破坏,军队纪律和动员出现严重问题,近500辆主战坦克被摧毁,近三分之一的战斗机遭受损失。

战后检讨导致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AI)根据“鹰”(Nesher)战斗机专门发展了其J79发动机改进型——“幼狮”(Kfir),用于攻击地面目标。

但“幼狮”只是基于法国“幻影”5的临时解决方案,到70年代末,以色列空军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种全新战斗机。

“幼狮”C10

“狮”的诞生:  通过生产“鹰”和“幼狮”,以色列此时已经积累了研制战斗机所需的经验,于是着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轻型战斗机自研计划,命名为“狮”(Lavi)。

“狮”将是一种战斗轰炸机,被设计用来直接取代代以色列空军现役的“幼狮”和更陈旧的A-4“天鹰”攻击机。

“狮”的早期设计方案,安装单台F404发动机

  以色列政府试图通过研制“狮”增加工作岗位,留住航空工业所需的高技术人才,并增加以色列战斗机的出口竞争力,降低美国对以色列的政治影响。

更重要的是与当时埃及即将获得的F-16A/B战斗机相比(此时以色列刚接收首批F-16),“狮”是一种为以色列空军定制的武器,没有泄密之忧。

以色列估计整个项目的开发成本为7.5亿美元,每架“狮”的制造成本是700万美元。

  以色列政府在1979年宣布了“狮”式战斗机,项目在1980年2月正式启动。

当时以色列空军拥有全球空军中最丰富的战斗经验,毕竟自1948年以来一直在为生存而战,因此全世界航空工业都对以色列将要研制什么样的战斗机很感兴趣。

美国在原则上支持该项目,并同意以色列使用美国提供的外国军事销售(FMS)信贷来购买“狮”所需的美制组件。

“狮”早期研究中的双发重型方案,在设计上受F-15影响颇大

  一开始,“狮”被定位成一种轻型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战斗轰炸机,仅需执行次要空战任务,该机具有单座型和双座教练型,后者将具备全部作战能力。

IAI为“狮”选择了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涡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发展自YF-17的YJ-101,已被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机采用,最大军推499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8028千克,能提供现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所有无忧操作,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终确定为单发轻型方案

F404还是PW1120: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狮”的设计理念在1982年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化为高性能多用途战斗机,需要同时胜任近距空中支援和防空及空中优势任务。

显然以色列空军对“狮”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轻型战斗轰炸机已经无法在现代战场上幸存。

  为了实现该目标,“狮”在总体设计上需要将小型化、气动效率、高机动性、复杂软件系统,以及高速、远程挂载大型有效载荷的能力结合在一起。

以色列政府于1982年批准了IAI制造5架“狮”原型机,其中三架是双座型。

该机在当年10月开始全面开发,生产目标为至少300架单座型和60架双座教练型。

  性能增强也意味着“狮”的重量直线上涨,到1982年10月,“狮”的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达到17吨,并仍在快速攀升。

F404此时已经推力不足,因此“狮”改用了普惠PW1120涡扇发动机。

PW1120是F100发动机的缩小型,后者已被F-15“鹰”和F-16战斗机采用。

PW1120保留了F100核心模块、传动箱、燃油泵、前涵道和数字式电子控制装置,两者之间的通用性达到70%,只有宽弦低压压气机、单级无冷却低压涡轮、简化的单气流燃烧室和轻型尾喷管是全新设计的。

“狮”的发动机选型

  PW1120原型发动机于1982年开始试车,1984年开始进行飞行测试,当时计划在以色列境内由贝特谢梅什发动机公司按许可证制造。

由于PW1120与F100的通用性,以色列空军无需为这种发动机储存过多单独备件。

换发使“狮”的尺寸有所增加

  PW1120的飞行测试是在一架F-4E“鬼怪II”战斗机上进行的,该机不仅被用于“狮”式战斗机的研发,还是“战锤2000”战斗机的原型机,后者将升级现代航空电子设备和系统,并使用PW1120取代冒黑烟的通用电气J79涡喷发动机。

PW1120最大军推6350千克,加力推力9298千克。

PW1120涡扇发动机

  PW1120的试飞非常成功,使F-4E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超过1马赫,战斗状态推重比达到1.04,比标准F-4E高出17%,挂载18枚炸弹时的低空最大速度从1046公里/小时增至1120公里/小时,持续转弯速度提高15%,爬升速度提高36%,中等高度加速性提高27%。

1987年“战锤2000”原型机在巴黎航展上进行了表演。

F-4E“战锤2000”原型机

机身设计:  “狮”是一种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主要被设计用于执行高速突防打击任务,同时还有较高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人们总是喜欢将“狮”与F-16进行比较,因为这两种战斗机有相似的设计特点。

从本质上讲,“狮”的体形更小、配备的发动机推力更低,整体推重比低于F-16。

与传统布局的F-16不同,“狮”从一开始就被确定采用近耦鸭式三角翼布局,这是因为IAI已经在“幼狮”上积累了关于这种气动布局的丰富经验。

三角翼重量相对较轻,可在提供足够的燃料容量,大迎角时,鸭翼提供了额外升力和方向控制。

制造中的“狮”原型机

  “狮”的翼面积为38.50平方米,比F-16的大38%,展弦比2.1,仅为F-16的三分之二。

机翼前缘后掠54度,在鸭翼气流影响范围之外布置有前缘机动襟翼。

机翼后缘略微前掠,布置有四片升降副翼。

和F-16一样,“狮”的机翼翼尖也装有导弹导轨,可挂载两枚“怪蛇3”红外制导空空导弹。

全动鸭翼位于飞行员座椅之后的前机身两侧,对座舱视野的影响被降到最小,鸭翼略微上反。

“狮”的三角翼翼形

  再次和F-16一样,“狮”的垂尾被安装在后机身上方的一个岛型结构上,在大迎角下能凭借鸭翼脱体涡来增强方向稳定性。

同样该机也具有类似F-16的两个腹鳍,前三点式起落架设计与F-16接近。

在总体设计上,“狮”受F-16影响极深

  “狮”采用四冗余线传飞控和放宽静稳定性设计(10%至12%之间),驱动9块飞行控制表面,无机械备份。

也就是说“狮”是一架静不稳定的飞机,和F-16一样依赖计算机来维持飞行。

  “狮”在外观上与F-16最为相似的设计是前机身下方的集成附面层隔板的笑口状皮托进气口,这种设计能提供令人满意的大迎角进气性能。

前机身底部扁平,将空气引导至进气口,避免在侧滑状态下出现进气不稳定。

“狮”的进气道弯曲程度更大,防止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的迎头暴露,降低了迎头雷达截面积。

“狮”的前机身和进气口与F-16如出一辙

  为了降低结构重量,“狮”的机翼及其附属结构、腹鳍、机身蒙皮、垂尾、鸭翼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比达22%,IAI称这将使“狮”的雷达截面积显著降低。

制造中的“狮”原型机

座舱与航电:  一般来说,战斗机原型机首先试飞的应该是单座型,然后才是双座型。

但IAI首先设计了“狮”的双座型,并将单座型的后座空间预留给未来航电升级。

以色列空军计划最初30架生产型“狮”都是双座型,以帮助培训飞行员。

  和F-16一样,“狮”也具有一个视野极佳的气泡座舱盖,但不是无隔框设计。

该机的座舱没有采用F-16的侧置操纵杆,因为IAI想要一个传统中置操纵杆,根据以色列战斗机飞行员的意见,采用中置测力操纵杆的话,即使飞行员右臂或右手在战斗中受伤,也能用左手操纵飞机返回基地。

此外,侧杆还意味着右侧控制台上的空间较小。

“狮”的座舱仪表

  由于以色列F-16飞行员经常抱怨颈部疼痛,以及后倾座椅会抬高飞行员的膝盖,导致可用面板空间减少,因此“狮”安装了较为直立的弹射座椅而不是F-16为了提高抗荷能力的大后倾座椅。

“狮”采用当时最新的座舱设计,具有HOTAS油门和操纵杆,休斯公司的宽视场衍射平显和三个下视显示器(其中两个是彩色的),后者通过与头盔显示器共享数据来确保显示冗余。

1985年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视察“狮”全尺寸模型

  “狮”的航电几乎全由以色列研制,在机鼻安装一台埃尔塔(Elta)公司的EL/M-2035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

该雷达发展自“幼狮”C2的雷达,在当时属于先进设备,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具有上视和边跟踪边扫描模式。

雷达还具有两种空地模式,以及地形绘制和和地形规避模式。

该机还将安装埃尔塔/埃利斯特拉公司(Elistra)研制的电子警告系统,具有主动和被动模式,并得到外挂式电子战吊舱的增强。

“狮”的机鼻雷达罩

EL/M-2035雷达

发动机与武器:  “狮”内油容量3330升,比F-16少了16%,不过可通过更低阻力和和PW1120的更低油耗来弥补。

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9.3吨,略微超过F-16。

其普惠PW1120涡扇发动机全加力状态能将“狮”推进到1.85马赫的最大速度。

该机挂载8枚340千克炸弹时的作战半径为460公里,空战推重比1.1,最大过载9g。

“狮”的内油布置

  “狮”具有当时以色列空军的标准武器,除翼下副油箱外,该机位于右翼根部的30毫米内置机炮来自德发公司(DEFA),口径30毫米,每分钟射速1500发。

从上世纪50年代的达索“神秘”(Mystere)一直到“幻影”,德发机炮始终倍受以色列飞行员的信任,甚至将其安装在美制A-4“天鹰”上取代原先的20毫米柯尔特Mk.12机炮。

“狮”的空空武器是拉斐尔公司(Rafael)的“怪蛇”(Python)3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导弹,空地武器将包括Mk.80系列无制导自由落体炸弹、休斯AGM-65“小牛”系列导弹,IAI“加布里埃尔”(Gabriel)反舰导弹和“凸眼”(Popeye)空地导弹。

“狮”的全机外挂点布置

典型对地攻击挂载方案

半保形低阻挂载

原型机试飞:  首架“狮”全尺寸模型于1985年推出。

1986年12月31日,IAI首席试飞员梅纳赫姆·施穆尔驾驶首架“狮”原型机B-01号首飞,他在持续26分钟的飞行中检查了发动机和控制装置,降落后将“狮”的操控性评价为“出色”。

B-01号原型机

  第二架B-02号原型机于1987年3月首飞,同样是一架双座型,两架原型机的后座都被测试设备占用。

B-02能在机腹挂载一个副油箱,并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空中加油探头和几个新的航电设备。

B-01号的地面测试

  在试飞中,两架原型机进行了80多架次飞行,飞行速度超过1马赫,迎角达23度。

生产中的第3、4、5架原型机将配备生产型机翼、任务航电和其他生产型设备。

飞过“狮”的飞行员对其敏捷性和推力赞不绝口,一些专家认为在大多数方面,“狮”的性能可以与F-16C/D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

该机鸭式三角翼的在静不稳定上的控制权限要优于传统有尾布局,这意味着“狮”能比F-16更快转弯。

试飞中的“狮”原型机

B-02原型机

  但是到了1987年8月,以色列内阁却以12票对11票以及一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取消了“狮”项目,此时两架原型机已经完成了82架次飞行,探索了很大一部分的飞行包线。

这个决定遭到IAI工人的抗议反对,无济于事。

IAI别无选择,只能解雇近5000名员工。

“狮”与“幼狮”

  在项目被取消后,IAI仍自行筹资在两年后完成了第三架原型机B-03号,该机被用作IAI的技术验证机,以测试和评估外销航电设备。

“狮”B-03技术验证机

“狮”之死:  不出意外,和大多数夭折的战斗机研发一样,“狮”之死是高研制成本和政治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美国一开始对这个项目提供了支持,同意以色列使用其对外军事销售(FMS)项目的信贷购买“狮”式战斗机的美国组件,所以这是一种严重依赖美国技术的战斗机。

有超过20亿美元的美国援助和技术流入了“狮”研发项目,也就是说美国承担了该机研制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高达40%。

  到1983年,项目成本已从7.5亿美元研制成本和每架飞机700万美元的制造成本分别猛增到15亿美元和1550万美元,到项目被取消时,单机成本已经接近2000万美元,与F-16相比毫无性价比可言。

在美国和以色列,人们都在问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研制这种战斗机?在美国人眼中,与自己的战斗机相比,政府似乎更愿意帮助外国研制战斗机。

与“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86年11月,诺斯罗普由于缺少军方订单而被迫取消F-20“虎鲨”轻型战斗机项目,损失超过10亿美元,并流失了2000个工作岗位。

F-20战斗机

  在以色列,由于“狮”项目在吞噬大笔宝贵的国防预算的同时却无法在10年内以最佳状态服役,因此受到国防部长的抨击,1985年爆发的经济萧条也使该项目雪上加霜。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没有美国的财政帮助,以色列就无法制造出“狮”,因此当美国国会决定撤回资金时,整个“狮”项目就轰然倒塌。

  “狮”的取消使以色列彻底丧失了研制战斗机的能力,至今IAI公司仍是全球航空工业的小型竞争者,无法成为重量级选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小国的瑞典坚持自主发展战斗机的战略,JAS-39“鹰狮”战斗机在战斗机市场上极具竞争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狮”本来是可以完成的。

  按计划,“狮”的总产量约为300架,将从1990年开始交付,全面服役日期约为1992年,IAI生产线每月制造12架,该机将成为以色列空军的核心装备,并获得持续机身和武器升级。

“狮”被取消后,美国同意以色列订购额外的F-16,以及以前严格控制采购数量的F-15重型战斗机。

  如今,“狮”仍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不,当然不是歼-10,而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以色列定制的F-16I“雷暴”(Sufa),“狮”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技术已被融合到以色列空军的F-16I机队中。

此外该机的绰号也被以色列空军进口的M-346高教机继承。

F-16I

  今天,“狮”已经成为回忆,B-01、04和05型原型机被报废拆解,B-02保存在哈泽林(Hatzerim)的以色列空军博物馆,B-03原型机作为IAI先进战斗机和座舱技术的验证机一直飞到90年代。


拓展:折断的利爪以色列Lavi狮式战斗机中国歼10的臆想兄弟

做为一个只有2.5万平方公里的中东小国,以色列军事工业体系自建国以来就在不断的战争中磨练、成长。

”式战斗机是以色列航空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一款先进战斗机,主要肩负近距空中支援、战场遮断、截击防空任务,用于取代幼狮、F-4、A-4等机型。

在已研制出原型机的情况下,终因经济预算、美国施压等因素而停止。

LAVI“狮式”战斗机飞行图

时代背景

以色列建国初期主要依赖法国提供的战斗机,1967年6月“六日战争”后,法国为保持中立地位,于1968年起对以色列实行禁运,拒绝交付以色列已付款的50架“幻影5”战斗机(跟美国人扣押巴基斯坦的F-16一样)。

危机感强烈的犹太民族下决心发展自己的战斗机,并在“幻影5”的基础上研发了“幼狮”并服役。

此后,做为“幼狮”的替代机型,以色列开始着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

以色列“幼狮”战斗机

以色列“幼狮”战斗机

研发历程

时间进入70年代,由美国和以色列联合出资研发“”(Lavi)式战斗机,“”式研制方案于1979年对外宣布,当时预算研制费用约5.8亿美元(后期实际达22亿美元),美国以军援方式投入80%以上资金。

1981年4月,确定动力系统为美国普·惠公司的PW1120发动机;

1982年2月,和普·惠公司签定合作生产PW1120发动机的合同;

PW1120发动机

1983年6月,以色列和格鲁门航宇公司签定研制复合材料机翼和垂直安定面合同;

生产装配中的“狮”

LAVI"狮"式战斗机 三视图

1986年7月21日,首架“”式完成装配,12月31日首飞,截止1987年8月30日,共制造2架原型机(都是双座型)。

LAVI“狮”式战斗机地面展示图

LAVI"狮"式战斗机起飞图

LAVI狮式战斗机起飞图

截止1987年8月30日,已完成大量飞行测试的“”式战斗机,由以色列内阁宣布停止研制,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仍坚持完成用于航电设备试验的第三架原型机。

LAVI“狮”式战斗机飞行图

LAVI“狮”式战斗机飞行图

LAVI狮式战斗机编队飞行

LAVI"狮"式与"幼狮"编队飞行

LAVI“狮”式战斗机编队飞行

LAVI“狮”式战斗机效果图

改进型号

以色列于1999年提出“先进对地攻击型”、“先进空优型”两种方案。

先进对地攻击型”主要换装F100-PW-229型涡扇发动机,比PW1120推力增加30%;

增加座舱及发动机部位装甲、改善火控系统,增加保形油箱(参考一下歼-10保形油箱想象图)。

歼-10保形油箱想象图

先进空优型”,主要换装AL-31FM型涡扇发动机(降低成本),由于发动机直径及长度增加,整个机体也变大。

机翼由后掠梯形翼改为切尖三角翼,鸭翼前移增大面积,现在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中国的歼-10。

“狮”式空优改型与歼-10对比

Lavi“狮”式战斗机与 歼-10对比

性能参数

最大飞行速度:1.85马赫;

实用升限:14000米;

航程:3700千米;

作战半径:空-空任务:1850千米;

空-地任务(高-低-高):2130千米;

空-地任务(低-低-低):1110千米;

有效载荷:7269千克;

起飞滑跑距离:305米;

座舱:采用气泡挡风玻璃,具备良好的视野;

LAVI“狮”式战斗机沙漠涂装

最终结局

在研制过程,以色列军方不断提高对飞机的性能要求,最终使“”式发展成一款性能优秀的轻型战斗机。

这也造成以色列对成本预算估计不足,同时对美国同类机型(F-16)的外销市场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在双方面压力下,“”式陨落,曾经的天空卫士只能停在地面供人参观。

LAVI"狮"式战斗机静态展示

LAVI“狮”式战斗机静态展示

PS:至于“狮”式、歼-10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先看一张照片,后面再补一期歼-10发展史。

中国代表团访问以色列lavi"狮"式战斗机


拓展:聊聊以色列Lavi战斗机大卫王的狮子被美国人弄死了

“Lavi”这个名字对于非航空迷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国内也叫“狮”式战斗机,其实英语里好像并没有Lavi这个单词,大概是根据希伯来语的发音拼成的,墨林不懂希伯来语,所以原文就不放上来了。

有好一阵子国内外都流传着“狮”和歼-10的所谓“渊源”,本文后面也有一些分析,前面还是先介绍飞机。

Lavi是以F-16为基础研制的,实际研制中也是与美国合作,腹部进气道、机身、垂尾、起落架等组件基本与F-16一致,可以认为是直接来自F-16的技术,但整机气动外形和F-16差别也很明显。

以色列此前引进过幻影Ⅲ、幻影V,此后又利用“偷来“的资料,半仿半研发展了Kril“幼狮”战斗机,这些飞机都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布局,“幼狮“还安装了固定鸭翼,这些让以色列了解和掌握了这种布局的特点,在Lavi上同样运用了这种布局,所不同的是鸭翼为全动式的可控操纵面。

以色列一开始是打算引进F-16的生产线,在国内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改动,使飞机更加适合本国国情和任务需要,但美国人不但不同意设生产线,也不允许以色列人在引进的飞机上改装,这也是逼得以色列决定自行开发的原因之一。

Lavi虽然最后没有研制成功,但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有些也可谓先进。

以色列此前就很擅长的是电子设备,Lavi的电子战系统也来自F-16,但以色列人把这套系统做成了内置,而F-16还只能使用外部吊舱;

Lavi本身是静不稳定的,为此以色列也和美国利尔西格勒公司合作开发了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操纵系统,创下了一个世界首次。

Lavi另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其他各国研制这类战机时,一般都是先研制单座机,而后再进行改进研制双座机,但以色列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先研制双座机。

这样一来在机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机内可用空间是增加,而单座改双座却正好相反,从而保证了单座时机载设备更加丰富、或者机内燃油更加充分,因此Lavi的原型机在试飞时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双座结构,但后舱堆满了各种设备。

美国在Lavi的研制初期也的确出了不少力。

因为一开始Lavi的研制目标是替换以色列已经装备的50年代研制的A-4这一类对地攻击机,技术含量并不高。

实际上以色列并不具备完整的飞机研发能力,相关的风洞试验据说是由格鲁门公司做的,除此之外,美国还提供了普惠的PW1120加力涡扇发动机,据以色列人的资料称美国负担了总研制经费的40%,但考虑到以色列的国防经费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美国的对外军援,因此美国的投入比例实际应该更高。

到1982年以后,Lavi的研制目标变成了高性能的战斗轰炸机,这种改变可能与1981年以色列在“巴比伦行动”中的作战经验有关,当时因为F-16的作战半径不足以飞越选定的突袭航线,不得不拆除机上部分设备以减轻重量,可能正是为了完成类似任务的考虑,以色列需要一款同时拥有大载弹量和大航程的战斗轰炸机,因此在Lavi的研制过程提高了性能指标,在空重比F-16轻20%的情况下,无空中加油时特定任务剖面的作战半径超过F-16C将近50%,达到1200公里以上。

但这样一来美国就不干了,因为担心Lavi会和F-16形成竞争局面,或者对F-16的销售造成重大影响。

于是美国国防部和一些军工企业开始动作,一方面阻挠以色列获得进一步的技术和资金,另一方面也向以色列军方施加压力,一段时间里,研制Lavi的IAI公司(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不得不绕开美国政府和国防部,试图直接从国会、甚至只能以科学交流的名义获得资金和技术。

另一方面,当时以色列的国防经费一直在缩减,同时Lavi定位的转变导致性能大幅提升也进一步拉高了研发成本,而较少的预期产量也使得Lavi的单机成本受产量的影响非常大。

一开始以色列预计自家国防军的需求量不会少于300架,算下来单机价格约1780万美元,只略高于同期F-16C的1690万美元,但在航程、有效载荷和生存能力等有一定性能优势。

但如果只有150架时,单机成本就将增加55%,这样一来性能优势也会被价格抵消,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以色列国内对Lavi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支持和反对的几乎各占一半。

1987年8月17日以色列政府召开内阁部长会议讨论Lavi的去留,结果支持的一边最终因为1票之差败下阵来。

事后IAI只好解雇了投向Lavi项目的5000余人,其中包括1400余名各专业工程师,当时IAI总共只有大约22000人,一个项目下马、四分之一的人失业。

时任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在Lavi的座舱里

Lavi一共制造了5架原型机,其中1号和2号已经完成并经过了试飞,3号机接近完成,首飞是在1986年12月31日,三个月后第二架进行了试飞,安装了空中加油管和一些新的电子设备。

后来又用1号机和2号机的部件完成了第3架,用于IAI公司一些机载设备的装机试飞,2号机后来进了博物馆,其它3架全部报废。

凭心而论,以色列的航空工业体系并不健全,本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附于美国,因此Lavi最后能不能研制成功、能不能达到设计的性能指标、能不能满足以色列真正需求,这些都是问号。

但能不能弄成是一回事,被别人卡脖子耍手段断送了前途又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一部分以色列人看来,心情是不一样的。

1990年美国的一期《空军学报》刊登了来自美国空军1位中校的论文,对Lavi研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参与Lavi项目……造成的美国技术、资金和工作岗位的损失,以及其他中东盟友产生的敌意,都证明了这是一项考虑不端、执行仓促的政策……Lavi项目并不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

文中观点或许不是正式的官方表态,但至少也表明了官方的认可,只是美国在Lavi的下马过程中究竟动用了哪些手段干了哪些事,许多研究航空史的人也只说有很多内幕,具体如何也是语焉不详,但大家都注意到以色列在Lavi下马之后,转头就立即进口了90架F-16。

大概是因为和歼-10有着一样的鸭式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一些人口中Lavi就成了歼-10的技术来源。

其实之所以有这些猜测,大概是因为相比之前,歼-10有个跨越式的进步,而这种跨越可能让看惯了机头进气、高空高速、航炮空战的人们觉得有些不习惯,于是想当然的替歼-10找了个“源头”;

但在另外一些人、包括墨林自己看来,这种跨越更多的、也只能是经过多年摸索和积累过后的一次爆发,而不可能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以色列的技术来自美国,想想以色列自己的遭遇,再想想后来的费尔康预警机,大概也能想明白这个“源头”有多么的不靠谱。

其实从时间线来看就已经对不上号,80年代的时候鸭式布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我国早在60年代的“抬式”飞机方案中已经验证了鸭式布局的一些思路,7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了“抬式”战斗机方案,歼-9的几种方案里也有鸭式布局,只不过是两侧进气,这些方案至少都经过了模型吹风,也都比Lavi的研制要早。

宋老说歼-10和歼-9一脉相承,自然是是顺理成章的事。

真要胡吹的话,还不如说当年以色列拿怪蛇换了一些歼-9模型的吹风数据好像更可信,在时间上也刚刚好。

歼-9的鸭式布局方案模型

两种战机的差别实在太多,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资深一点的军迷、甚至细心一点的普通观众也一眼就能看出两者的不同,更何况即使看起来像也并不代表技术上一定有什么联系,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其实Lavi的设计目标是战斗轰炸机,歼-10是空优战斗机,功能定位已经决定了两者的性能设计和气动设计不可能照搬,其它如机体大小、翼面形状和相对位置、进气口等等也都有明显的差别,而这些都是要通过大量的风洞试验反复验证才能确定的,更不可能照搬。

至于那些看起来有些相似的部分,像外八字起落架和腹部进气,那都是当时三代机的主流设计、大家都在用,但实现的方法却都不尽相同,进气道的设计就连米格-29和苏-27的都不完全一样,反倒是矩形可调进气道之前歼-8B上就是,歼-10无非是横过来放到腹部,结构上肯定有些差别,在原理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个问下沈飞应该就可以了。

由Lavi的事联想起前不久美国刚刚捅了法国一大刀,感觉美国坑盟友这种事好像已经成了传统。

有句话说得对: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永恒,但这句话用来形容美国感觉尤为恰如其分。

以前看过一些文章,分析了美国为什么对以色列这么好,最震撼的一个理由大概是说犹太人掌控了美国经济命脉,但那又怎么样?还是一切从利益出发,利益当头,哪里还管你是盟友还是战略伙伴?哪里还有很多人所追捧的契约精神、绅士风度?所谓之盟友,那只是用得着的时候的一个称谓而已,对你好是利益所驱、对你不好也是利益所使,为你好?不存在的!挡住财路的一律要掐死、一定要掐死。

由此还想到一些抱着美腿舍不得放手的人,真的要认清现实、至少要为自己留条后路,因为认爹之前得掂准了自己的份量,如果没能力为爹家的“最高利益”服务、不能为爹家挣好多好多的真金白银,人家可不一定愿意让你当孙子。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请点个关注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拓展:以色列狮式量产了吗

没有。

“狮”式战斗机是由美国和以色列联合出资,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战斗机,在以色列空军的高低搭配中充当低档飞机,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遮断,第二任务是截击防空。

“狮”式的设计是以满足以色列军方的要求为根本,采用三角翼和鸭翼的布局、放宽静稳定控制等先进技术,并使用发动机深埋、翼身融合和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等技术来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该型具有机动性好、突击能力强和生存力强等特点,将用来取代以色列的A-4和F-4等飞机。

随着研制费用和单机价格的上涨使以色列和美国的分歧越来越大,美国也极力保证自己的军机外销市场,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内阁终于在1987年8月30日宣布停止“狮”式战斗机的研制计划。


推荐:

标签:以色列狮式战斗机

轩逸·纯电红色的 |轩逸·纯电红色 |凡尔赛c5x低调 |索纳塔phev空调 |索纳塔phev车友 |索纳塔phev异味 |名爵hs胎压多少合适 |威马ex5体验店 |长安欧尚x70a哪里能买 |北京u7高功率 |

中亚汽车网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3711号-1